《浮生半日閑——周末日記》
出版機構:中國時代出版社
責任編輯:湘儀 封面設計:曉蘆
專家點評
——藍善清
天華先生人未老而已是三世同堂,妻子賢惠,兒女孝順,孫子聰慧。工作之余,含飴弄孫。逢節假日,又廣事交游。勘遍鄖山漢水,問俗于閭里耆老,有心于縑帛,發微于文字,恒以持之,方成就了這一卷錦繡華章。幸福的人是幸福的,幸福是會感染的,他把這種發現帶給我們,讓我們感染了這種幸福并且深受其益,跟著他一起去感受、思索、品嘗生活的情味,這就有意義了,有價值了。
——楊 府
作者簡介:陳天華,湖北鄖陽人,十堰廣播電視臺資深編輯。《中國地方方言文化圈》公眾號新聞發布人。十堰市人民政府、十堰廣播電視臺聯辦的《市長熱線》欄目創始人。2012年,獲十堰市委宣傳部宣傳思想創新成果獎;同年12月,被十堰市委、市政府評為“2012年度十堰市優秀人才”;2013年,獲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獎。[…詳細]

-
《周末日記》之后記
落筆之初衷,當然不是為了出書,或是出名。如我文中所言,“記錄生活,享受過程,老了受用”是最重要的。為什么只寫到365集?這當然跟日月星辰的天象運行規律有關。祖先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推算天體運行之間的關系,觀象授時,確定了 “365天”(指太陽歷的常態,閏年366天)作為一個輪回。圓滿至此,按下暫停鍵!
-
《周末日記》之三百六十五:感謝家人
七年磨一劍,最為感動的是我的家人。很多時候啊,我們往往感覺不到自己的家人的付出,對他們的付出蛋球倆倆的,甚至感覺他們所做的都是應該的,并且時常抱怨家人,甚至滿腹牢騷,這也不好,那也不球行。而對于外人總是講“滴水之恩”。
-
《周末日記》之三百六十四:我與共和國同生日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心里總是心潮澎湃。巧合的是今天也是我的生日,也有人為我唱起了生日歌:“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能和共和國同一天生日,心情格外地激動。
-
《周末日記》之三百六十三:“健忘癥”來了
健忘癥是今年才有的。下雨出克晴天回,帶的雨傘逢出不逢進,大概是保不住的;在外參加活動,隨身帶的筆或茶杯準有一樣落在會議室。就這手機常用也有忘記的時候。回家吃罷晚飯,心想今晚這么安靜,屋里找焦,才想起忘在了車上。
-
《周末日記》之三百六十二:包裝比月餅貴
我喜歡裸月餅,純粹得一絲不掛。將餅掰開,油浸面皮順手落下,甜香直入鼻孔。前天,我從華悅城久康路過,聞著香味兒找到剛出爐的月餅,用手觸摸,熱熱的,油油的,軟軟的,輕掰還伴有滋滋的音響效果。不像禮盒里,干干的,一掰就裂,吃到嘴里一包渣。
-
《周末日記》之三百六十一:為取消英語考試鼓掌
英語到底會不會在全國范圍內取消,甚至取消高考英語呢?人民大學的教授說了,英語的本質其實是一門語言,對于這門語言,曾經又很多的家長和孩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因為過四級是大學必須的,過八級工作不用愁,這就是當下教育一直對英語的定位。
-
《周末日記》之三百六十:孫子上一年級了
眨眼間,孫子就邁出十年寒窗第一步,上一年級了。9月1日開學,不到一個周,看得出來,孩子很快就適應了新校區的環境。據父母說,孩子自從開學,猛一懂事兒,早上按點起床,按點到校,每天都是興顛顛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九:龍韻村印象
龍韻村我來過兩次。每次來都會被這里的以恐龍文化為元素的仿古式建筑所吸引。走在巷子里,讓人仿佛身處袁家村或是烏鎮,總會有那么一絲絲似曾相識的感覺。穿過巷子,龍蛋廣場,龍韻大鍋,龍韻網紅孵化基地,龍韻活字印刷體驗館、紅色記憶館等“金字招牌”“一恰遠”一個。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八:虎嘯灘,我來了!
虎嘯灘景區我打總來過4次。一次是跟單位一起;一次是參加公司舉辦的篝火晚會;還有一次是老總鄧勤邀請我們進來;這次全家人約到一起就很不容易了。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七:美國太可恥了
美國哈的很。前天新華網發布視評說,今年3月,美國華盛頓調查記者喬治、韋伯在視屏社交媒體中指出,“參加2019年武漢軍運會的美國運動員可能是最初引發新冠疫情的‘零號病人’”。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六:有什么別有病
我公休假憋在屋里整整兩個禮拜。本來計劃好了,孫子暑假,老婆高溫假,我們一起往涼快處浪。疫情才不管你,單位也盯得緊,不得不取消出游計劃。也好,為我節約了一大筆錢呢!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五:最美的遇見
或許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接受來自父母親人的愛,所以對“外人”的幫助會感到“受寵若驚”;也或許是因為現今社會太缺乏溫情,人與人之間提防之心太甚,所以一旦得到了別人的恩惠,就覺得彌足珍貴!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四:熱在三伏
一場雨下來,剛剛涼快一哈哈兒,老天爺又開始作敲(較勁),今天又上升到35度。也難怪,大暑又撞上中伏,到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爺爺兒(太陽)一出來身上黏嘰嘰的,不沖個澡,衣裳穿不到身上來。難怪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呢!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三:孫子畢業了
現在的孩子們不缺吃不缺喝更不缺愛。我們不會因為當下中國的教育體制被人們稱為 “新時代考試機器”而不能釋懷。也不會抱有 “大家驢子大家騎”這種不負責任的心理羈絆。畢竟是“受不了”被逼自殘的概率很低。就像我們那個時代的“棍棒教育”,被老師打,被父母打,還不是過來了嗎?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二:小區停氣,居民來氣
上月底家里停氣直到昨天才來。檢查煤氣的一進屋我就說:“我們已經半個月木吃飯了。”初開始,我們以為停氣是兩三天的事兒,隔壁奶奶說“通還木呆點兒”。結果真的一等也不來,兩等也不來,才想起到商場買電炒鍋,一問,脫銷了。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一:初心不改
我的入黨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為了尋求信仰,讓我背上追夢的行囊,從基層,到縣里,又到市里,行進20年,從未放棄。第一次是1985年6月,在基層的時候向支部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因為黨員少,財貿戰線并為一個支部。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五十:文玩小屋
一進門,各式各樣的高檔紅木家具和收藏的各種清代花窗和雕件映入眼簾。以黃花梨、紫檀等名貴材質做成的條幾、供桌、八仙桌等收藏品,看得眼花繚亂的。不同的收藏品,都是根據房間的寬窄,量體裁衣,定身制作,標配出來的,擺放十分那皇子(考究)。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九:反對父親節
中國人真的有點賤!自己的“爸爸節”(8月8日)不過,硬要過西方的父親節;自己的元旦不過,硬要過西方的圣誕節;自己的“七夕”或是結婚紀念日不過,硬要過西方的情人節。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八:屈原是誰?
我看過司馬遷寫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據說屈原事跡最早見于這篇傳記。按書中的說法,“屈原者,為楚懷王左徒。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流放湘沅,某次與漁夫對話,發“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之慨,表達赴死的決心。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七:把酒問青天
《周末日記》寫到離365集出書的時間越來越近,每每想起走過來的365個周,差不多都是365個夜晚守在電腦前。挑燈夜戰時,都是老婆提醒我“豎一口”。每每有酒作伴,給我帶來靈感。感謝老婆甘當“三陪”:陪坐陪寫還要陪我 “兩缸缸”!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六: 別讓孩子當“讀書機器”
俗話說:父母給孩子越多,孩子的福報越少。地球人都知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早在1999年的時候,個人資產就有800億美元,最后留下遺囑,只留一個億給他的兩個孩子將來創業,剩下全部留給社會。這個做法,今天被許多中國的父母所接受,他們知道什么東西是最重要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五:生活好比一面鏡子
昨天,朋友的兒子找我,說自己出來當老板,讓我這個當伯伯的點撥一二。我說:“好啊,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支持!”無獨有偶, 前天,我的老二因為在單位加班太累,也有了同樣的想法。我也說了,有什么想法,直接給老板說,現在干什么都不容易。自己搞可以,但要看你是不是那個料!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四:早起
我搜了一下,喜歡晨起的作家詩人數不勝數。漫畫家黃苗子一向自詡勤奮,直到有天和王世襄同宿,起來晨讀,發現王的窗口早已亮燈。國學大師陳寅恪,親戚來他家寄宿,一早做家務,才發現陳早已在花架下寫作。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三:夏天來了
有人把一年春夏秋冬比喻一個人。 “春”就是童年,“夏”就是少年。童年成了過往,少年剛剛走來。從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開始,就意味著春天的告別,一點也不考慮我們的感受,那種留戀和不舍。難怪王國維傷感地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的衰老和花的凋謝都是最無法挽留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二:脫不下的口罩
前天跟老婆一起到三堰的新合作買菜,老婆把口罩落在車上,進門時被保安攔下,又折轉回去戴上口罩;周四坐公交,跟在我后面的兩名乘客未戴口罩,被公交司機趕了下去。我也有忘記的時候。周五,在醫院陪母親做胯部復查,口罩裝在兜里,醫生命令似的讓我“戴上口罩”!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一:母親電話來了
上午,母親給我打電話說,抽時間把宣宣帶過去看看,想重孫子了。我是周三給她打的電話,還木管到三天電話又過來了。母親年前摔壞了后胯住院,現在可以丟掉拐杖了。摔跤以后,呆在家里行走不便,越發的著急。
-
《周末日記》之三百四十:丈母娘忌日
丈母娘的生育了4個兒女,老丈人去世時,最小的只有12歲。她用纖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千斤重擔,養育兒女,喂豬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來又嫁,上蒼竟不長眼,比她大幾歲的伯伯承諾要“白頭偕老”,誰知“屋漏偏遇連陰雨”,走到“半路”,就撒手而去。以后的日子,物是人非兩重天。考慮到老人居住與兒女們相隔兩地,就勸其“歸宗”。末了,天不隨人愿,一直到了臥床不起,出于無奈才送進了福利院。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九:孫子6歲了
孫子生日一過,學前班即將結束,就“幼升小”了。現在我們擔心的不是學習問題,而是“獨立能力”還需大人“放手”。6歲了,孩子木回過老家,不知道爺爺奶奶“生打何處來”。重要的是“衣來伸手”慣了,到現在穿衣洗刷等一些基本的動手能力還靠依賴。或許是家庭 “四護一”模式造成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八:凍青溝踏青
胡家營人然酒死然活然的。我堅持了幾十年的“兩缸缸”,被幾個“活鬼蛋”(拐貨蛋)給改寫了:中午“兩缸缸”,再加“兩泡娃兒”;晚上“兩缸缸”,又添“半缸缸兒”,不喝,他就站你面前,死弄白眼地把你瞄到,還說你是“狗子秋”(不是爺們兒)。喝不了,打個支扎子(找個借口)出克哈兒,連門兒追上,打破砂鍋問到底:“將才,你參哪克了!”(剛才,你去哪了)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七:清明祭掃
在父親的墳前,燒香,燒紙,掛清明吊,添土,鋤草。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了父親酣睡的樣子。一抔黃土,一沓火紙,都在慰藉父親的在天之靈。離開前,跪拜、作揖、磕頭和祈禱。我做給兒子看,天堂的父親也在看!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六:“適合自己”才是真
上了大學,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眼睛一格嘰(心一橫),專業定終身。這都充分反映出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現在人們的價值認知狹隘到唯成功是圖,而這個成功的標尺,多半是名利和地位,或謀一個像樣的職業。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五:剃剃頭好兆頭
當然,也有不講究的。想留就留,想剃就剃。一年下來,飯照吃,活照干,牌照贏,錢照賺,身體上也木見到哪咋的。話又說回來,“信則有,不信則無”。規矩是祖宗定下的,風俗習慣也是自然形成的。只要不是刻意扭曲和誹謗,也說不上有多大個錯。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四:“三八”游記
“頭發長,見識短”“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是說女人的。那天我也說了,老婆聽了球翻翻的:“木有女人,你從哪來?”一針見血,切中要害。我們 “生打何處來”?學過歷史都會知道,人類史上,從母系社會開始,隨著原始農業及家畜飼養的出現,作為其發明者的婦女在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后來,婦女淪為奴隸般的地步,是因為喪失了重要的經濟基礎所造成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三:未到深冬未有春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暖和和兒的春節,轉眼間又迎來了冰冰涼的元宵節。雖冷,但擋不住人們過節的熱情;元宵雖不是法定節日,但民間的這種約定俗成已無法更改。老天爺真讓人捉摸不透,從8度忽一家伙升到29度,又“180度大轉彎”降到2度,一夜之間,“冰火兩重天”。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二:“讓微信飛一會兒”
無可置疑,微信縮小了時間距離,擴大了交往空間。微信群,改以往拿起電話說半天為編發一條短信完事。微信聊天,想好了再回復,緩沖一下,寫錯了不要緊,撤了重寫。有時候,往往工作太忙,心想忙完了再回復,忙完了,早忘到九霄云外了;一種是微信太多,只顧“清底”,不看內容。才會讓人誤解。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一:春節情懷
時代的變遷,從過年中最能體現。記得小時候,過年前后幾天總是會下一場雪,“爺爺兒”一出來,屋頂的溝瓦上“凌冰鉤子”開始融化,順著屋檐滑下,小娃子們會把凌冰掰下來,擱在嘴里嚼得格格蹦蹦響,也不覺得凍牙齒。三十夜里,一充撲克牌,4個人打對家,那個時候只會打2,打到雞叫頭遍,才肯上床。三天年都在興奮狀態。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三十:愛拼才會贏
一大早,老表打來電話,說他前天才從外地回來,按照隔離要求,春節前不能見面。問他今年收人,他說還行:原來那個公司的包袱已處理;里該外欠已還清;明年正準備換輛新車。這叫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啊!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九:能不聚餐盡量不聚
疫情至今,我和大多數一樣,口罩掛在嘴上走過春夏秋冬,從未取過,以后還會繼續戴。我很欣賞白巖松在《戰役情》節目里說的那句話:“對生命的敬畏,本來就木有間歇和隔斷——噴泉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它有壓力;瀑布之所以壯觀,是因為它木有退路;滴水之所以穿石,是因為它貴在堅持。每個人做到了,疫情就過去了!”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八:老婆購物有癮
昨天,老婆才給孫子買的學習機。今天,又要給孫子買過年的新衣裳。我說老婆購物成癖,老婆說我嚼舌根。真的不冤枉她:除了天上的星宿摘不下來,只要娃子需要,要啥買啥。買保險交學費,不管有多貴;小到橡皮娃娃,大到電動“寶馬”;象棋圍棋五子棋,平板學習機,只要娃愿意。錢花了,奶奶心里就如意!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七:戴口罩
看新聞,說美國疫情剛來時,政府向年薪不滿6萬美元的又發1000美元。于是,許多人怪邪貨(怪說):“你看人家國家,發錢多痛快!”有人解釋說這是救命錢!的確是,美國人多數無儲蓄,超前消費。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六:殺年豬
現在城區的豬牛羊一天一個價,羊肉55;牛肉50;豬肉33,排骨已經漲到45了。水漲船高,可就是不見工資漲。我敢說,進入臘月豬肉還要漲。老家帶來的野豬肉不敢吃,再說了,“指望野豬過不了年”!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五:電視臺搬家見聞
31號晚,群里有人發新年祝福:“今天是今年,明天是明年,后天是將來……”。趕上電視臺搬家,很應景:31號搬家是今年,一夜穿越到明年,元旦伊始,啟航將來,可謂是“華屋輝生壁,旭日臨門早”,好一個黃道吉日!十年啊,盼星星盼月亮。搬家搬的不是家,而是搬了一個好環境,換了一種好心情!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四:買菜學知識
中午有客人,一大早我就跑到菜市場。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與菜密切相關。平時我買菜最多,家門口一條馬路邊下去,小攤兒,菜市場等攤主差不多都有點頭之交。我覺得,買菜也是與攤主打交道、試探其人品的過程。在一買一賣之間,固然有些攤主為蠅頭微利斤斤計較,但也發現,有些攤主在舉止言談間,流露出的是一種真善美。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三:黨員是塊磚
昨天下午3點,華悅社區通知黨員志愿者在小區門口集合。具體任務是撿垃圾。我給社區工作人員開玩笑說:“讓熟人看到了咋舞?”回答:“創文是很光榮啊!”一問,才知道有的黨員已經參與好幾次了,我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二:由奢入儉難
物資短缺時代,人們已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可在機關上的兒娃子哪怕吃差一點,也要講“時髦”。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日子,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記得80年代,穿毛衣要“桃領”,買毛線織,毛衣里面還要套一件襯衣,才能顯出端莊。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一:人以群分
細數我的微信群,有17個。幾乎每天都會被這些狂轟亂炸的聒噪聲侵擾,除了工作群,我一伙子刪了8個。尤其“僵尸”群,還有人時不時地撩騷,要刪,不然煩到讓你崩潰。
-
《周末日記》之三百二十:感恩母親
有人說,“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困難家庭,那么你將來注定不會幸福。”因為不服,所以奮斗。高中畢業,參加了工作,又進行深造,苦盡甘來,只為“不服”。我的一生,從鄉下,到縣城,又到市里;從“有飯吃”,到吃“商品糧”,再到吃“皇糧”;從臨時房,到租房,再到“福利分房”,一夜之間大轉身。這背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九:啥叫知心朋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禁忌。有人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過度干預;有人喜歡跑多遠去吃一碗酸漿面,有人卻喜歡在大酒店吃飯;有人喜歡逢事兒就有“見面禮”,有人大大咧咧赴約永遠空著手。無論多小的細節便可知道此人的路數,也就沒有必要非要挑出對方的毛病來反復聲討。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八:喝一輩子酒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這“兩缸缸”在圈里是出了名的,嚇壞了好多人。到了房縣卻“靠邊站”,吹牛逼是要付出代價的。房縣黃酒,水質好,糯米生長周期長,所以做的黃酒好喝。就像《紅高粱》里唱的:“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陰壯陽嘴不臭……”!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七:西關街游記
走在西關街,看到修繕和重建黃孝子祠、三官臺、土城門、藥王館等承載文化印記的歷史建筑,看到新建的周南廣場、關雎廣場、藝術中心、詩經國學館、關雎樓等標志性建筑,仿佛看到了西安的袁家村、浙江的烏鎮的模樣。房縣人“板眼兒足 ”,你拆你的,我蓋我的,先做個樣子給你看。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六:惡有惡報
如今在十堰,通過創文,多數服務行業改變了過去那種“喝令式”“粗暴式”的服務態度。房縣農行工作人員的行為,實際上是給顧客“傷口上撒鹽”。說到底就是踐踏了道德底線,玷污了職業操守。其結果砸的是單位的牌子!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五:體檢
每次收到“個人體檢健康報告”的緊張心情和剛拿到高考成績單的心里差不多,七上八下的,想看又不敢看。記得上次(前年)把報告單翻到最后“終檢結論”部分。十一條結論,陡然一驚,球了,又比去年多出兩項。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四: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在我身邊有許多親朋好友的父母常年住在醫院,有的甚至癱瘓在床,那些守在病房的兒女們或推輪椅,或提飯盒,來匆匆,去匆匆,穿梭在通往醫院的路上,這種血濃于水的守候,雖然我木經歷,但能體會到做兒女的不易。跟他們比起來,我做的這些更算不了什么。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三:只要兒女過得好
一大早,老婆和兒子就出去買菜了。按照老家的規矩,姑娘回門,要擱到屋里吃,包包子寓意“圓滿”。作為父親,對女兒出嫁總認為是圓滿地完成了一件大事。中午吃飯時,女兒在撿拾她的舊衣服時,我才突然意識到女兒出嫁了,真的走了!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二:結婚正逢“國慶”
今天是國慶長假的第三天。窩在屋里整理了一下書房,無意中翻到了我們當年的結婚照。機緣巧合,我們那時訂婚也是中秋、國慶同一天,懷舊之情油然而生。此刻,我記憶的閘門又一次打開。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一:想孫子了
自從老大上個周搬走,我晚上應酬多,也有個把星期木有看到孫子了。宣宣今年五歲多了,現在啥家伙都懂,我還以為搬進新家不習慣還要往回跑。可是,孫子一過來就要吵喝道“我要回家”。你猜他咋說:“我們家跟賓館一樣,我不喜歡爺爺奶奶家”。童言無忌,無忌到百無禁忌。一點點兒大就知道“喜新厭舊”。
-
《周末日記》之三百一十:兒子搬家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想看到將來孫子成為“巨嬰”,把老的啃得裸打精光(啃老),成了“月光族”,一旦未得到滿足,則以絕食、出走等言行威逼父母屈從。甚至為人無情,不知感恩,不懂自立,更無擔當,到了那個時候就壞菜了!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九:適者生存
早上6點半起,到人民公園登長城,這是我今年疫情以來第一次登上長城。久違的“健康步道”又邁開了第一腳。原來我一直堅持在公園晨練,頸椎病明顯好多了。疫情期間,公園封閉,每天起來的鍛煉就靠“把門坊子”:兩只手把在門頭上反復搖動身體。然后,再打一圈太極拳。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八:光盤行動
早上打開秦楚網,3幅圖片新聞很搶眼,每張下面都有文字說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幼兒園的飯可香啦,因為它們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等等。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七:快活
朋友說,出來玩定定兒的,要有一種浪漫精神,學會快活。這種精神和快活,使人能在行走中與大自然更加親近。李白當年孑然一身,隱入蒼茫自然當中,自有一種孤獨的意味,更有一種逍遙,渾然忘我,悠然享受與大自然融合自樂,在行走中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所以才有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份發自心底的感嘆。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六:清江恩施游記
導游說,你們來的及時,正趕上泄洪。七個閘門同時開閘,甚是少見。近距離看大壩奇景還是第一次。記得那年游三峽到了秭歸縣參觀轉去轉來,就是木有上壩頂。這次直接把車子開到壇子嶺。從觀景臺最高處遙看壩景,跟我前年在"壺口瀑布"看到的一球裸樣,就像《黃河大合唱》里描述里那樣:"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五:生命在于運動
今兒的是親家(兒子老丈人)60大壽。親家原來身體不好,是出了名的“藥罐子”,平時一副龍鐘老態的樣子。半年木見,紅光滿面,說話底氣足,跟換了個人似的。一問,這跟平時起早鍛煉,堅持爬山、散步運動有關。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四:三伏帶一秋
作為爺爺奶奶,給孫子防暑降溫,別長痱子,是最重要的。平時晚飯過后,習慣帶孫子到院子乘涼。趁著下樓的空隙,奶奶趕緊把房屋里噴點滅蚊劑,再把空調打開。睡的時候把空調關掉,或調到睡眠狀態。伺候孫子跟伺候爺似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三:大木老姑
在我們老家過生日有“生日有大小,過九不過十 ”的習俗。從出生第一個生日,每個生日都有不同形式的過法。60歲以前叫過生日,60歲開始均稱過壽。俗行過九不過十,如59歲生日就要當作60大壽慶賀。吃面條習俗,小的時候吃叫扎根,長大吃叫長壽面。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二:出書非出名
“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出名,羨慕嫉妒恨;豬壯了,就會任人宰割。當然,“知名度”要把握好度,一旦超過了度,也許真的會被人瞧不起。相反,有的人一味地靠投機取巧,既不想出力,又不想堅持,靠“霸王硬上弓”來賺取“知名度”,是最誤素人的!
-
《周末日記》之三百零一:姑娘婚事
現在女人當家。他三媽,他四媽,都是他媽;大舅媽,小舅媽,等于他舅……。一提起彩禮,一窩女人吵得跟鱉翻潭樣(炸了鍋)的,我和老婆勸都勸不住。席間,未來的親家老萬是主客,碰到一窩女人算他倒霉。
-
《周末日記》之三百:萬家提親
俗話說“棒打出孝子,嬌養無義兒”。有許多家庭用來對不孝子女的發泄。一個家庭,父母和兒女之間,也許難免有偶爾的齟齬和不快,不能看作是“木指教成”;生活中的確有忤逆不孝的兒女,也不能看作是“有娘養無娘指教”。親情帶來的愉悅和歡樂應該是一個家庭的生活主流。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九: “懶”與“勤”
在網絡時代,光纜移動通信客戶端微信抖音等,讓地球成了信息星球。好事壞事大小事,分分鐘傳遍全球。在線翻譯器打破了語種的藩籬,搜索引擎取代了索引小卡片,無人機開始播種插秧,耕種收割。今后,應該還會出現智能快遞,外賣,家居,以及智能醫生,等等,一言以蔽之,人有多“懶”,機器就有多能干。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八:善待你的單位
“十個指頭有長短”。姊妹伙兒的除了我,都在做生意。三弟和四弟因為在外打工,疫情的原因,到現在那邊還不讓過去;二妹夫和外甥在白浪做汽車配件生意,說復工以來生意差得很;幺妹妹在萬秀城開辦智能少兒編程培訓,到現在開不了門。其實,如果木有這場疫情,姊妹伙兒的生活都木問題。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七:親家老萬
今天是父親節,趕上周日,未來的親家、親家母要從青曲趕過來看看。老婆說,擱到屋里吃,末了,飯吃了,還不知道我們在哪住。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六:不如意事常八九
朋友從武漢回來說因為疫情的影響,生意差的很,現在還欠了一屁股兩肋巴(欠債)。公司幾十號人,工資房租水電等各項費用加起來,每月要交10萬多,要命過攢(艱難)。說話時,一臉的無奈。朋友說,千不該萬不該去年把十堰的公司廉價轉讓給別人了,一轉手,生意好得很,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五:群是一個“雜菜缸”
有一天我給朋友談起,熟人都潛在水里不愿冒泡。朋友說,朋友圈里都能看到,微信群人多嘴雜,羨慕嫉妒恨都來不及呢。寥寥幾句,我恍然大悟。打那以后,長記性了。有時候,群發日記不小心點錯地方了,結果群里“怪的一頭包”。有時候,在某個群里提了個小建議,馬上就有反應,說我“狗拿耗子”。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四:“小艾同學”
日本孩子在3—6歲幾乎都在上幼兒園,老師教的無非三項:一,如何與同學相處;二,如何禮貌對待長輩;三,如何靠自己解決問題。而中國的教育卻恰恰相反:小時候該玩時不讓玩,考上大學后應該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時候,卻又不去學了。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三:握手
跟輕又不當(不容易)見面朋友握手,是最起碼的禮節。可是,昨天晚上給朋友握手卻遭遇到尷尬:我把手先伸出去,人家懶得諾(不想理),隔上幾米遠,搖頭擺手算作回應;有個朋友更干脆:“握手就算了吧”!我頓悟,這都是新冠病毒給嘰撮(糟蹋)的。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二:你吃我 我就吃你
央視五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有一集介紹了在陜北的不少村子,下地除草時先敲響鑼鼓,讓地里的有生命的蟲子、爬行動物先離開,再動鋤頭;人們打魚的時候,放到秤上稱,不夠兩斤的再放回河里;蓋房子砍樹,要經全村男工婦女表決,還要舉行儀式,同意后才能砍伐。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一:兒子遇上“36”
俗話說“人人都有三十六,喜的喜來愁的愁”。意思是36為本命年,在四個九高頭,屬于暗九,是個“關口”。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 “本命太歲當頭坐,不是喜來就是禍”。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
-
《周末日記》之二百九十:竹筍馬蘭降血壓
蘇軾用“蓼茸蒿筍試春盤”,我綴加一句“春天美味山野菜”。現在好多人跟我一樣,學位不高血壓高;工資不高血糖高;職務不高尿酸高,只要多吃點野菜,“三高”怕個球!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九:人生如茶 苦口留香
疫情宅在家中,一直喝茶。據說茶有解毒作用,管球它真假,反正茶總是要喝的。你別說,偶爾咳嗽點把點,泡上一杯釅茶,沁到嘴里緊他慢慢往下滲,一天下來,也不咳了,可能是心理作用吧。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八:開弓沒有回頭箭
6年前萌生寫日記的想法,一周一記,所以取名《周末日記》。以周末家庭生活瑣屑為素材,“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酸甜苦辣麻澀咸,鍋碗瓢盆衣褲襪”吃喝拉撒、狗球麻吊,“裝進藍里都是菜”。以鄖陽方言為底色,以老家土話為點綴,見好就收。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七: 汗滴禾下土
每年世界糧食日,都有一個主題,但都會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要人們不忘“餓肚子”的時代,找回一種對于糧食的溫暖與敬意。所以就有了“光盤行動”。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六:回首人生 宛如三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印象中每年清明節回老家上墳總要下點雨。今兒的雖然木有“雨紛紛”,但昨天夜里還在下,地上還在濕在。說明兩千年前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先生背母進山的故事不是瞎編的。桃謝李殘,杜鵑凋零,興許是老天也為明君忠臣的故事所感動,清明時節總會有細細的雨絲飄落。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五: 好雨知時節
疫情兩個月,在家宅的太久,如今,疫情解散了,卡點拆了,人自由了,久違的人間煙火回歸,城市從停擺中啟動,從寂靜中復蘇。借丈母娘周年祭祀,帶孩子出來浪一圈,也算透透氣吧!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四:上陣父子兵
昨天回家一進屋,孫子就拿了一張紅紙紙兒讓我看:“爺爺,你的獎狀!”接過一看,是一封證明我下沉社區表現的感謝信。老婆說社區專門派人送到家中的。一看感謝信,都是一些好聽的詞兒,心里暖呼呼的。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三:人閑長頭發
自從家里有了孫子后,兒子就買了一把傻瓜電動推。是專門用來給孫子剃光頭的。孩子大了,剃光頭娃子不干,就定點到兒童理發店剃。于是家里的這把理發推子就擱置起來。木想到,疫情來了,又派上了用場。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二: “三八”我下廚
早上單位通知我上班,說欄目周一開播。我給老婆說,今兒的是你們的節,晚上好好準備幾個菜,我早點下班回來做。老說我“干球三”(多余)!每年的三八節我都要到酒店定一桌,喊幾個弟媳和妹妹們過來,滿滿一桌子婦女,想不熱鬧都不行。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一:宅家先吃好
最近,微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等疫情過了,男人們就明白了一件事,為什么女人生娃子容易得抑郁癥。有人還為這句話配了一張圖:一個穿睡衣的男人郁郁寡歡地坐在窗臺邊,僵肢拉牙兒(落寞)地看著窗外。也許這是疫情期間一部分人的寫照。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八十:值守
誰知疫情越來越猛——公路封了,小區封了,超市封了……人也瘋了!家,成了最后的棲息之地,憋在屋里死弄白眼的(呆頭呆腦)。日子過得活窩囊(木方向),吃了睡睡了吃,過著豬一樣的日子。手機一離手就抓莫連天的(團團轉)。每天朋友圈、微信群、快手、抖音等五花八門的段子、笑話兒,把宅在家里的那種德行形容得淋漓盡致。指間,刷屏,清除;又刷屏,再清除……。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九: 拒絕野味
17年前那場波及全球的“非典”,想想都后怕。科學家研究發現,非典病毒來源是中華菊頭蝠,因為果子貍常會捕捉菊頭蝠食用,產生病毒,人吃了帶病毒的果子貍,才有了非典。這次疫情病毒還是來自野生動物。專家說,人類70%的新發傳染病,都來自于野生動物。生物鏈中“你今兒吃我,我明兒吃你”,可見大自然開始對人類進行懲罰了!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八:我為“疫情”站崗
開年后,新冠病毒來勢迅猛。中央采取適當延長春節假期、調整學校開學時間、支持網上辦公等措施,減少人員流動。開年后國務院兩次延長假期 ,預防病毒感染。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是盡一切可能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最大限度降低人傳人幾率,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七:疫情真的來了
大年三十到現在,我和我的家人,基本都木下過樓。朋友圈里發來一副對聯很有意思:“你來我家我心慌,我去你家你緊張”,橫批是:“暫不來往”。前幾天看到一個朋友圈里說:“十幾年前的非典我沒怕,因為那時候我是個孩子,現在我怕了,因為我有兩個孩子。”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六: 大年初一
工作調到十堰,弟兄姊妹也都相繼搬到十堰居住。每年拜年手上提一抓抓子,你給我提來,我給你提克,過個年晾臺上堆得山碼大弄的(一大堆),就連下腳的地兒也木有了。買拜年禮,家庭寬裕一點兒的還好說,遇到個別困難的,就成了負擔,打腫臉充胖子也要送。所以,早在5年前,我給弟兄姊妹立了個規矩,除了長輩,過年都不拿東西,每家轉到吃頓飯,或玩一天。規矩一立,來去自由,輕輕松松。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五:窮養自己 富養兒孫
林則徐說過:“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可謂字字璣珠發人深省!的確,兒孫自有兒孫福。子孫如果沒我優秀,那我留給他錢也沒用,愚笨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增加他的過失。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四:年貨變遷
記得穿叉叉褲的時候,姊妹伙兒多,買不起新派派,每到臘月母親就跑到二十公里以外的朝陽合作社扯上好幾丈藍色斜紋布,找個縫紉鋪,姊妹們一人一套。到了臘月29,又到三公里以外的大隊部王義華商店買兩封鞭炮,兩瓶煤油,10斤鹽,再請人寫兩幅對聯,就算年辦齊了。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三:微信支付遇尷尬
上午送朋友到飛機場,皮箱超大超重要辦托運。誰知辦完刷卡時,工作人員說還木開通支付寶和微信,只能現金支付。朋友身上木呆現金,我也只有200元,還差56元,最后給一陌生旅客商量轉微信才搞定。其實,機場辦托運只用現金支付我早就知道。去年10月份我送兒子到機場辦托運,因為木帶現金已有教訓,要不是機場醫療室里有個熟人,恐怕還要“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開車到兩公里以外去找銀行呢。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二:不妨去醫院看看
“人,有什么別有病。”每個人都有住院的感受。我去年住院,看到一老人突發腦溢血送到急診室。陪護老人的是一位看上去年齡小了許多的阿姨,醫生告訴她到窗口交錢辦理入院手續。據說那位女的根本就木有到繳費窗口,而是直接走了。直到老人的女兒趕到,才交上住院費。原來老人早年喪偶,一年前經人介紹了小他十幾歲的阿姨。據說,兩個人組合家庭后,老爺子原來是個病殃殃兒。久病床前無人問,何況是“半路夫妻”呢!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一:道歉
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我以為既是以前結下了芥蒂,也應一笑泯千仇。就像古人總結的:“得人善言,如獲金珠寶玉;見人善言,美于詩賦文章;聽人善言,樂于鐘鼓琴瑟。而傷人以言,甚于刀劍。”“面責人之短,人雖不悅,未必深恨。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悅,懷恨甚深。”“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易招怨;不當說而說,是瞎說,瞎說易惹禍。”可謂入木三分!
-
《周末日記》之二百七十:理發
老了,白發剪不盡,每次去理發,剃頭匠總會勸我染個發。我心里明白他們是咋想的,賣一瓶染發膏再加上手工活,做一次要賺好幾百,奸球的很。店主說將頭發染黑,至少能年輕10歲。我想,即使將頭染黑,也回不到10年前了。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六十九:團隊力量
今天我值班。以前周六兩個人值班,因為人員變化,5人的團隊先后走了3個,工作重擔一下子壓在頭上,有點掐不住了。辦公室也變得空空蕩蕩冷清了許多,頓覺自己像離群之鳥,有點不習慣。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六十八:大柳苞谷糝
上午,朋友又從大柳又給我帶來兩袋“鄖單鐵籽黃”苞谷糝,這種苞谷產量特別低,生長周期比一般的包谷要多長一個多月,又爭時又爭地,所以每家每戶只種“巴掌大一坨坨兒”(面積小)。但是,一旦種下, “一季撈全年”(旱澇保收)。這種苞谷在大柳都是自產自吃。
-
《周末日記》之二百六十七:寫字
前些日子, 天津衛視播了一起關于寫字的節目。記者走訪天津的幾所高校,讓他們在一份調查測試問卷上根據要求寫出中國字。結果大部分不及格。一位負責人解釋,學校日常辦公自動化、無紙化,基本上不用筆寫了。